浏阳河畔摆“地摊”
■赵娜娜
“一个心肺复苏模型、一个瑜伽垫、两张急救知识海报,便是她的教学道具……”看着央视新闻对妻子熊亮“摆摊”免费教人急救知识的报道,国防科技大学教员余安喜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。他将这条视频转发到微信朋友圈,并配文:“给老婆点赞。”
熊亮是儿童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。自去年6月起,她利用空闲时间,在浏阳河堤岸的景观台,教人们心肺复苏技能。谈及1年多的“摆摊”经历,她说:“作为一名军嫂,爱人为国家作贡献,我也不能落后。”
一
“哪位妈妈可以上来演示一下心肺复苏的操作?”2022年,在女儿所在幼儿园举办的急救知识培训中,当授课老师问到谁可以上台演示时,很多家长表示不懂相关操作,最终只有熊亮上台演示。熊亮一边操作、一边讲解,台下家长纷纷拿出手机拍摄。
“爸爸,妈妈今天可厉害了。”到家后,女儿兴奋地拉着余安喜的手,讲述熊亮在幼儿园示范心肺复苏的事。
“妈妈这么厉害啊。”余安喜说完,向熊亮竖起大拇指。
听着父女俩的对话,熊亮陷入思考:“其实,不少单位有类似培训活动,但大多是讲理论,会实操的人相对少。既然人们需要这项技能,我又会,是不是可以教教大家?”
晚饭后,熊亮向余安喜谈起自己的想法。听着爱人的倾诉,余安喜感到很有意义。他平时科研任务重,加班出差是常事,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。这些年,为了支持余安喜的工作,熊亮很少讲自己遇到的困难。
“我觉得可以办一个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活动。”余安喜说。
“用摆‘地摊’的方式进行免费教学,怎么样?”夫妻俩聊着聊着,熊亮有了主意。
“地摊”摆在哪里呢?一天,在浏阳河的步道上散步时,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熊亮的眼前一亮。
“这里太合适‘摆摊’了,来散步的人一般不赶时间,可以停下来观看、学习。”熊亮回到家,便开始网购教具。
“我怕没人听,也怕别人不理解。”尽管做好了准备工作,但对于熊亮来说,迈出第一步还是需要一些勇气。
看着家里堆满了教学用具,妻子却迟迟没有行动,余安喜便知道了她的顾虑。他一有时间就默默打扫卫生、前去接送孩子。熊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。她知道,丈夫是在用行动支持自己。
去年6月的一个傍晚,熊亮将所有道具放在一个露营车上,并在好友微信群里发了一个信息:“我晚上7点出去摆摊,一会儿大家来试一下。”她特意叫朋友来撑场面。
时间缓缓流逝,熊亮心里有些紧张,最终便提前出门了。小女儿蹦蹦跳跳地跟在熊亮的身后,让她紧张的心情,稍微放松些。
“这是做什么?”熊亮刚把摊位支好,便有市民上前询问。
“免费教授心肺复苏技能,来试一下吧。”附近散步的市民,也围了上来。熊亮的“地摊”旁,“客人”越来越多。
炎炎夏日,当晚长沙温度高达40摄氏度。熊亮双腿跪地,一边示范,一边讲授,汗水湿透了衣衫。直到晚上9点,围观学习人群才渐渐散去。
回到家,熊亮的声音已沙哑,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准备了这么久,她终于迈出第一步。
下班回家的余安喜,一边给熊亮倒水,一边问她明天是否继续。熊亮兴奋地回答:“明天我还要去。”
二
“上身前倾,双臂伸直,垂直向下用力,按压时要注意节奏,跟着我数……”一天,看着妻子跪在地上讲解心肺复苏方法,余安喜有些心疼。作为熊亮的“学生”之一,他深知每一次按压都需要耗费力气。妻子按压示范的次数,早已数不清……
“摆摊”不到半小时,摊位前就站满了人,熊亮不得不提高音量,以便站在后排的人能听清。听着妻子沙哑的声音,余安喜突然想到了什么。他立即在手机上下单了扩音器和护膝。
“如果我在救助时,把别人的肋骨按断了怎么办?”在一次教学中,一名男子向熊亮提出了疑问。
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”熊亮耐心地解答着,这一幕刚好被前来接自己回家的儿子看到。
“或许大家都有这个疑问。”到家后,儿子建议熊亮做一个展板。
第二天一大早,熊亮便看到儿子在电脑上设计海报,余安喜坐在一旁看儿子设计,父子俩还因为文字选什么颜色争论起来……在家人的帮助下,熊亮将相关法律内容制作成展板,出摊时放在显眼位置。
从家到浏阳河步道虽不远,却有40多个台阶。余安喜没有工作时,就去帮妻子搬道具。
“我们出发前,他会提前将装满道具的露营车搬到楼下。”每次看到余安喜帮助整理道具,熊亮觉得心里很温暖。每个周末,熊亮都会在固定时间到浏阳河畔“摆摊”。
夏季的步道,温度高,蚊虫多。熊亮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,女儿便默默站她身后,为她扇扇子,还有行人为她们送来花露水。大家的热情,成了熊亮坚持的动力。
三
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多,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到了熊亮。余安喜和儿子将相关报道转发到微信朋友圈,希望让更多人关注熊亮的“地摊”,能够学习一些急救知识。
一天,儿子放学回家后,告诉熊亮,一个同学在打篮球时心脏骤停了。
“如果你在现场,敢不敢救助那个同学?”熊亮问道。
儿子默默低下头:“妈妈,我不敢。”
其实,熊亮教过儿子心肺复苏,并带他实操过。但儿子长时间没有练习,对急救步骤已不熟悉。熊亮将道具拿出来,摆在地上,开始为儿子做示范,并要求他多练习,形成肌肉记忆。
“如果再遇到需要救助的人,你还会害怕吗?”熊亮问。
“不害怕。”这次经历,让儿子意识到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,更理解了妈妈做这些事的意义。到学校后,他不仅向同学宣传妈妈的“地摊”,更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。
不久后,熊亮接到国防科技大学的邀请,请她为师生员工做一场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。台上,熊亮声音洪亮,动作娴熟地讲解心肺复苏技能;台下,余安喜认真记录着,脸上抑制不住笑容。在他的心中,妻子不仅仅是他的后盾,更是他的骄傲。
培训结束后,熊亮接到学校发来的感谢信。“作为一名军嫂,为官兵增强健康意识,提升官兵健康应急处置能力,是我应尽的义务。”她说,这是自己作为军嫂应该做的。
在熊亮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加入急救“地摊”公益活动中。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的医护人员吴灿和聂富英,自发前去帮助熊亮,为行人讲解急救知识。
夜色渐浓,人群散去。已经示范教学了2个多小时的熊亮,和家人收拾好道具。回家路上,余安喜拉着露营车和儿子走在前边,熊亮牵着小女儿走在后边,一家人脸上幸福洋溢……